高二语文练习:高二语文第三册前四单元测试二[10-17 23:58:36]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阅读:9463次
概要:rdquo;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天下、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13题。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12、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何时了”指难挨的屈辱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B.“故国”,指南唐 高二语文练习:高二语文第三册前四单元测试二,http://www.guaimaomi.com你还在为高中语文学习而苦恼吗?别担心,看了“高二语文练习:高二语文第三册前四单元测试二”以后你会有很大的收获: 高二语文练习:高二语文第三册前四单元测试二 二、课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10—11题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0、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天下、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1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世的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读下面一首词,完成12—13题。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2、对这首诗中词句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何时了”指难挨的屈辱生活,时光漫长令人生厌。 B.“故国”,指南唐都城长安。“故国”一词表明了词人对过去生活的无限眷恋。 C.“雕栏玉砌”指的南唐小朝廷的宫殿亭台,自己曾在此尽情享乐。 D.“朱颜”,指宫廷中的宫女,这一句是宫女们都老了,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13、对这首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 A.词的上阕以实景起笔,然后转到对往事的回忆之中,表达了作者对韶光易逝的感慨和沦为亡国之君的悲哀。 B.词的下阕,以虚景开端,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最后集中到一个复杂而深沉的“愁”字之中。 C.此词的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把愁和春江之水相提并论,形象而真实。 D.全词虚设问答,在问答中又紧扣回首往事,感慨今昔,写得自然而流畅,表达了词人深沉的故国之恋。 阅读甲乙两段文字,完成14—19题。 (甲文)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________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______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至于此外的深的意义,我_______觉得很寥寥,因为这实在不过是徒手的请愿。人类的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但请愿是不在其中的,更何况是徒手。 然而既然有了血痕了,当然不觉要扩大。至少,也当浸渍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纵使时光流驶,洗成绯红,也会在微漠的悲哀中永存微笑的和蔼的旧影。陶潜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倘能如此,这也就够了。 (乙文)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然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我对于这回的牺牲,非常觉得哀伤。 但愿这样的请愿,从此停止就好。 请愿虽然是无论那一国度里常有的事,不至于死的事,但我们已经知道中国是例外,除非你能将“枪林弹雨”消除。正规的战法,也必须对手是英雄才适用。汉末总算还是人心很古的时候罢,恕我引一个小说上的典故:许褚赤体上阵,也就很中了好几箭。而金圣叹还笑他道:“谁叫你赤膊?” 至于现在似的发明了许多火器的时代,交兵就都用壕堑战。这并非吝惜生命,乃是不肯虚掷生命,因为战士的生命是宝贵的。在战士不多的地方,这生命就愈宝贵。所谓宝贵者,并非“珍藏于家”,乃是要以小本钱换得极大的利息,至少,也必须买卖相当。以血的洪流淹死一个敌人,以同胞的尸体填满一个缺陷,已经是陈腐的话了。从最新的战术的眼光看起来,这是多么大的损失。 这回死者的遗体给后来的功德,是在撕去了许多东西的人相,露出那出于意料之外的阴毒的心,教给继续战斗者以别种方法的战斗。 14、甲文中横线上应填入的词语是( )(2分) A.只是还有却只是B.只能或者仍不过 C.不过和总只是D.不过或者总不过 15、对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正确理解是( )(3分) A.强调革命不可避免地要付出惨重代价,从而肯定请愿这种斗争方式。 B.语含作者的批判态度,表明作者不主张采用向反动派请愿这种斗争方式。 C.说明革命固然不可避免地要付出代价,但向反动徒手请愿的斗争方式不可取。 D.语含作者的批判态度,但“请愿”不在其中;对刘和珍等徒手请愿还是肯定的。 16、作者引用陶潜的《挽歌》中的四句话,意在( )(3分) A.感叹时光流逝,人情冷暖,烈士们渐渐被遗忘是自然的,无可奈何。 B.感叹尽管时光流逝,多数人对烈士淡忘,但总有人会记起。 C.表达对世人麻木的愤懑,流露出对烈士的哀伤。 D.寄托作者牢记死者遗愿,死者当与青山同在的深挚感情。 17、乙文表现中心论点的话是( )(2分) A.改革自然常不免于流血,但流血非即等于改革,血的应用,正如金钱一般,吝啬固是不行的,浪费也大大的失算。
标签:高二语文同步练习,高二语文同步练习大全,高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高中学习网 - 高二学习辅导 - 高二语文辅导 - 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关键词:
|
最新《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热门《高二语文同步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