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必读经典人物传记推荐—叶剑英传之梅水之滨[04-24 22:24:31]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名人传记 阅读:9228次
概要:梅县县城东30公里处的雁洋堡下虎形村,因地势呈虎形而得名。它头饮梅江水,背负虎形山,气势雄伟,风光崎丽。据叶氏宗词族谱记载,叶剑英的祖先是宋朝时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即所谓“客家人”。叶家祖辈移居此地后,开山筑室,创业传宗。①叶剑英的祖父名福智(1828—1893)。他青年时期,在下虎形村附近的横山镇以屠宰为业,借屋娶妻,生有5子。叶福智按照家谱,依次给5个孩子起名为铭祥、钦祥、鉴祥、锡祥、钻祥②。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1872—1921),与4位兄长同继父业,经营小本生意。后来兄长们相继出走南洋,唯独他留在家乡。①叶钻祥自幼跟随仲兄钦祥练习武艺,并考中过武秀才。尽管他练得一身武功,但无用武之地,只好继续留在横山做酿酒、磨豆腐一类的小本营生。每逢圩日就到松口镇去摆摊叫卖。此外,常常帮助穷苦人杀猪、打鱼,有时还兼做‘冰客”,往返于南洋和雁洋堡之间,热情地为华侨和侨眷捎物送钱,传递信息。他心地善良,耿直厚道,办事稳妥,颇为乡亲们所称道。②叶钻祥19岁那年,与一个名叫陈秀云的姑娘结为夫妇。陈秀云比叶钻祥小1岁,生在松口镇梅教乡田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陈玉华,母亲范氏,秀云为长女。她自幼没有读过书,但聪明贤慧,勤劳能干,对客家妇女的“四头四尾”的妇工,即“家头教尾”(教育子女)、“田头地尾”(种田耕稼)、“针头线尾!”(缝补衣裳)和&ld 初中生必读经典人物传记推荐—叶剑英传之梅水之滨,http://www.guaimaomi.com课外阅读能增加自己的写作能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搜集的初中生必读经典人物传记推荐—叶剑英传之梅水之滨,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童年在雁洋 1897年4月28日(清光绪二十三年三月二十七日),叶剑英诞生在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一个个商人家庭。 梅县古称梅州、嘉应州,是一个钉着扎00多年历史的古老城邑。自明清以来,梅县由于华侨日益增多,文教事业日渐发达,因而被称为“人文秀区”、“华侨之乡”、“足球之乡”。梅县县城东30公里处的雁洋堡下虎形村,因地势呈虎形而得名。它头饮梅江水,背负虎形山,气势雄伟,风光崎丽。据叶氏宗词族谱记载,叶剑英的祖先是宋朝时由中原南迁的汉人,即所谓“客家人”。叶家祖辈移居此地后,开山筑室,创业传宗。①叶剑英的祖父名福智(1828—1893)。他青年时期,在下虎形村附近的横山镇以屠宰为业,借屋娶妻,生有5子。叶福智按照家谱,依次给5个孩子起名为铭祥、钦祥、鉴祥、锡祥、钻祥②。 叶剑英的父亲叶钻祥(1872—1921),与4位兄长同继父业,经营小本生意。后来兄长们相继出走南洋,唯独他留在家乡。①叶钻祥自幼跟随仲兄钦祥练习武艺,并考中过武秀才。尽管他练得一身武功,但无用武之地,只好继续留在横山做酿酒、磨豆腐一类的小本营生。每逢圩日就到松口镇去摆摊叫卖。此外,常常帮助穷苦人杀猪、打鱼,有时还兼做‘冰客”,往返于南洋和雁洋堡之间,热情地为华侨和侨眷捎物送钱,传递信息。他心地善良,耿直厚道,办事稳妥,颇为乡亲们所称道。②叶钻祥19岁那年,与一个名叫陈秀云的姑娘结为夫妇。陈秀云比叶钻祥小1岁,生在松口镇梅教乡田背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陈玉华,母亲范氏,秀云为长女。她自幼没有读过书,但聪明贤慧,勤劳能干,对客家妇女的“四头四尾”的妇工,即“家头教尾”(教育子女)、“田头地尾”(种田耕稼)、“针头线尾!”(缝补衣裳)和“灶头锅尾”(家务劳动)样样在行。她敬重公婆,体贴丈夫,勤俭持家,睦族和邻。平时操持繁重的家务,还常帮人打点短工,补贴家用,是一位贤妻良母。父母勤劳、善良的品德,对少年时期的叶剑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叶剑英出生时,中国正处在灾难深重的年代。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大清帝国政府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劳苦大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忧国忧民,奔走呼号,力图唤醒全国人民奋起,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抗争。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促使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加速走向灭亡。 反动统治阶级越是接近末日,对人民群众的剥削和压迫愈加残酷。人民的生活也就愈加困苦不堪。据《嘉应州志》载,清朝末年,梅县一带已是“土瘠民贫”、“苛法密布,民不聊生”,叶剑英出生前后的家庭经济状况,同①在梅州市、梅县党史办、梅县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查阅的资料,1987年10月——1991年5月。《光绪嘉应州志》,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书。 ②《叶俊贤公词堂族谱》 ①叶剑英谈话记录,1980年12月13日。 ②雁洋、横西部分于部、群众座谈记录,1987年10月。 梅县大多数劳动人民家庭一样,十分贫苦。后来,叶剑英的4位伯父到南洋,积攒了些钱,寄回家来,由叶钻祥掌钱理事,合伙盖起一栋房子,为纪念父亲,命名“福智堂”。那年月,天灾人祸不断,苛捐杂税又多,叶钻祥的小本生意很难维持,家中常缺钱买米,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穷人偏多子。叶剑英的父母先后生下8个孩子,因为贫病交加,无力抚养,有4个孩子未及成年就夭折了。叶剑英还算幸运,勉强活了下来。父母按照家谱给他起名为叶宜伟。活下来的还有2个妹妹,才英和顺英,很小就当了童养媳。顺英后来又被转卖到江西,受尽折磨,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兄妹才得以重逢。活下来的唯一的弟弟道英(宜导),也是历经艰难,在颠沛流离、饥寒困苦的环境里长大成人。①叶剑英7岁那年,父母送他到雁洋堡钟做泉、古玉泉私塾读书,曾受教于雨苍公等。所学功课,无非是“诗云子日”一套。②中日甲午战争之后,随着西方外来文化的侵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受到冲击,国人逐渐提倡新学。梅县开展新学运动比较早, 1905年,雁洋堡就办起了初级小学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常识、唱游等等。学堂的先生都是思想新颖的青年知识分子。叶剑英随着新学潮流,也转到怀新学堂就读。 贫家出俊才。叶剑英读书很用功。在学堂上课时,他聚精会神地听讲,放学回来,一边参加家务劳动,一边坚持复习功课。 书本成了他的新伙伴。每天晚饭后,他和弟妹们帮助妈妈收拾完碗筷,用抹布把小方桌擦得光光亮亮,就摊开书本,做起功课来。家里买不起油灯,他就在大人的帮助下,从山上砍来一种野生的细竹,经过加工,做成“竹精子”,点燃照明。“竹精子”燃烧时爆裂的火星,有时烧焦了他的头发,母亲见了十分心疼,而他自己却仍在埋头读书,毫不在乎。这段灯下苦读的岁月在叶剑英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80年5月, 83岁高龄的叶剑英重访雁洋旧居时,看到几时用的小方桌尚在,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八十三年一瞬驰,木窗灯盏忆儿痴。 人生百岁半九十, 万丈霞光值暮时。 少年的叶剑英活泼好动,不但书读得好,而且喜欢体育活动,是个踢足球、踢毽子的能手。他热爱劳动,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小同学们结伴上山打柴。除了打柴之外,叶剑英还时常在横西村头那棵大榕树下,帮助父母喂猪,卖“仙人粄”,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在那棵大榕树下,叶剑英还常常听来往的大人们谈今论古。他在这里听过“三国”、“西游记”、“封神榜”、“岳母刺字”、“八仙过海”等故事,也听过“长毛造反”的民间传说和孙中山革命的消息。叶剑英和小朋友们慢慢知道了“红顶子”、“洋鬼子”不是好东西,便把“捉人子”、“打野仗”的游戏改叫“打洋鬼子”。叶剑英通常是这种游戏的小首领。②大榕树下,可以说是少年叶剑英的另一个“大课堂”。 ①访问阿绪嫂、叶选桥、叶复觉、叶选正、严焕松、严景松谈话记录,1987—1992年。 ②在雁洋叶剑英元帅纪念馆查阅的资料,1991年5月。 ①《叶剑英诗词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4月版,第209页。 ②访问张启成、陈耀忠、叶演豪、何亚顺谈话记录,1987年10月。 二丙村三堡学堂
标签:名人传记,名人传记大全,名人传记有哪些,初中学习网 - 课外生活 - 名人传记
上一篇:关于库图佐夫传的经典人物传记简介
关键词:
|
最新《名人传记》
热门《名人传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