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互动探究”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04-24 22:23:04]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小学科学 阅读:9808次
概要: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科学》教学应该是,也必然是一个互动的探究过程。一、 科学课“互动探究”透析所谓“互动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互动以以下的形态存在于《科学》的课堂教学中:1、 师生独立活动和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共存的两种基本形态。因为,本文探究的核心是互动的探究状态,因此,对师生独立活动状态及其存在时空的比率不再论述。2、师生群体互动、师生单个互动、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状态中的三个基本存在方式,它们的关系是:师生群体互动与生生互动相对游离,而师生单个互动与师生群体互动及生生互动都有某种交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个学生的个别互动而把信息传递给全体学生,这时,这两种互动是交叉或者说是重合的,同样,在生生互动的同时,师生单个互动也可以同时并存。3、师生群体互动的认知目标主要是体现某种共性,而生生互动的认知目标主要在于体现某种个性的认识和创造,而师生单个交流则在于体现某种针对性,往往是基于某种特定问题的解决。因此,我认为师生群体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两种主要互动方式。换句话说,师生群体互动和生生互动是我们探究互动的主要视野。4、师生群体互动其本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而生生互动是在某种特定的组织环境下的合作与交流。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学习: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某种特定组织结构方式存在的动态学习方式,它的根本行为就是合作与交流。二、“互动探究”的程序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探究不是一步生成的,而是一个循序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感受任务――合作尝试(实 让“互动探究”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方式,http://www.guaimaomi.com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一个观察生活,提出问题, 探究问题,发现并验证、应用真理的过程,很显然,小学《科学》教学过程应该也必然是还原科学研究的这个过程。在这个复杂的学习过程中,丰富的探究信息的汇聚与迅速传递是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证,显然,丰富的信息的汇聚与迅速传递的有效途径是即时的师生交互与探究。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缺乏经验储备的小学生,渴望帮助是必然的,而墨守于传统教学中单纯教师的指导,显然是不够的,他们还需要同伴的帮助。再次,大量的科学史实研究表明大多重大的科学发明是一个个科学群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就是说,合作互助研究已经成为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形式。鉴于以上认识,我认为《科学》教学应该是,也必然是一个互动的探究过程。 一、 科学课“互动探究”透析 所谓“互动探究”简单地说就是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这种互动以以下的形态存在于《科学》的课堂教学中: 1、 师生独立活动和师生互动是课堂教学共存的两种基本形态。因为,本文探究的核心是互动的探究状态,因此,对师生独立活动状态及其存在时空的比率不再论述。 2、师生群体互动、师生单个互动、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状态中的三个基本存在方式,它们的关系是:师生群体互动与生生互动相对游离,而师生单个互动与师生群体互动及生生互动都有某种交叉。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对某个学生的个别互动而把信息传递给全体学生,这时,这两种互动是交叉或者说是重合的,同样,在生生互动的同时,师生单个互动也可以同时并存。 3、师生群体互动的认知目标主要是体现某种共性,而生生互动的认知目标主要在于体现某种个性的认识和创造,而师生单个交流则在于体现某种针对性,往往是基于某种特定问题的解决。因此,我认为师生群体互动和生生互动是课堂教学的两种主要互动方式。换句话说,师生群体互动和生生互动是我们探究互动的主要视野。 4、师生群体互动其本质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习,而生生互动是在某种特定的组织环境下的合作与交流。至此,我们可以这样描述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学习:它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某种特定组织结构方式存在的动态学习方式,它的根本行为就是合作与交流。 二、“互动探究”的程序 课堂教学中的互动探究不是一步生成的,而是一个循序的、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感受任务――合作尝试(实验)――交流验证――合作应用――课外制造 1、感受任务:这是一个以师生群体活动为主要方式的互动起始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某种现象(情景)的感知后交流,一方面回顾旧知识的储备,另一方面,诱发对新知疑惑、探求的欲望。最后在交流中,明确探究的方向和任务。例如要探究如何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在这个环节的主要任务:一是力求呈现旧的知识,二是明确探究的任务。 2、合作尝试(实验):这是一个以小组合作方式为主,以教师单个指导为辅的自由探究(实验)环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方案的多样性,实验结果的异同都是教师的期望所在。例如:做“改变玻璃瓶的沉浮”的实验,看到的是玻璃瓶浮在水面上,如何使他沉下去?让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动手实验,结果分别出现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还浮在水面上,第二种是悬浮在水中,第三种是沉到了水底。针对这几种情况,学生会有满腹的疑问:怎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情况呢?激发他们思考研究。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辅导,了解各组实验的操作信息,并初步设定各组信息交流序列,为后一个环节做准备。 3、交流验证:这是一个通过交流,并验证原理的课堂教学核心环节,一般以小组代表汇报探究信息,然后全体讨论初步形成共识,再小组进行规范的实验操作验证,得出明确结论。再如:在各组交流中,明确了改变物体的重量就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后,再做改变浮标沉浮的实验,与玻璃瓶不同的是浮标可以嵌套(也即改变体积),让学生在充分研究浮标特点的基础上思考:玻璃瓶的重量改变了它的沉浮,而浮标的重量没有变,怎么能改变沉浮呢?再通过实验、深入的讨论分析,学生能理解改变物体的沉浮还可以通过改变物体的体积来改变,学生就会对改变物体的沉浮有比较完整的认识。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各小组有序交流信息,并主持讨论,适当时候帮助学生形成实验结论。 4、合作应用:这是让学生利用新知,结实生活同类现象,或进行技术应用、创新、发明等活动的重要环节。例如:通过对改变物体沉浮的认识和理解,让学生去思考在生活中的运用。比如一块牙膏皮或者橡皮泥,放到水中就沉,如何让她们不沉下去?结果学生通过互动研究,把它们做成“中空”的形状来增大体积,从而使它们浮起来。通过这一阶段的互动,学生会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激发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创造发明的热情,创设实际情景,引导学生探究,最后梳理科学创造发明的方法。 5、课外制造:这是教师指导、激励学生学以致用,向更高、更广的外延知识作探索,养成方法,形成习惯的课堂延伸环节。例如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根据找来的原材料,设计制作一个潜水艇的模型,用以深化所学的知识,进一步促进互动,不断地深化、发展。这个环节,教师的主要任务,一是关注和保护学生的科学探求热情,并定期展示学生的科学探求成果。 三、“互动探究”的主题(或主要线索)设计方法例举 教学主题设计是影响互动探究有效性的极其重要的因素,由于教学主题不同,教师的指导方式与互动探究的组织方式也必然不同,其教学范式呈现多样性。较成功典型的主题设计方式有: 1、主题探讨法 任何课堂教学都有主题。主题是互动探究的“导火线”,围绕主题做文章就不会跑题、跑调,类似于班队活动的“主题班会”。其策略为: 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 这种方法主题明确,条理清楚,探讨深入,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如在学习《怎样加快溶解时》,先提出“怎样加快溶解”这个主题,让学生注意到关键是要抓住“加快”这个主题,再让学生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解决,让学生充分地思考、猜测、讨论,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去验证自己的猜测,从而解决问题,最后教师归纳出既可以分别用加热、弄碎、搅拌的方法,更可以同时用这些方法,从而加快物体的溶解,解决了这个主题。这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对比实验,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了实验的整个过程,真正体现了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共同体的作用。如果仅仅是教师讲,做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又因为有了明确的“加快溶解”主题,“互动探究”也就有了明确的对象和内容。
标签:小学科学,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大全,小学科学教学反思,小学科学
上一篇:《有趣的磁铁》教学纪实与反思
关键词:
|
最新《小学科学》
热门《小学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