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05-23 10:36:28]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中考语文模拟题 阅读:9691次
概要:o;,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②古诗给我们以启迪。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 ”让我们坚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 ,柳暗花明又一村”向我们揭示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 , ”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③《天净沙 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3.模仿下面的诗句再写一个句子。(2分)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4.《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 、 问题。(2分)5.2010年5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济宁市承办2014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同时,市政府承诺:将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倾全部热情,把二十三届省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最成功的运动会。为宣传好本次省运会,请你为下面这条宣传标语的上联拟写下联。(2分)上联:手拉手当好东道主下联:得分 评卷人 济宁市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http://www.guaimaomi.com摘要:学习有很多方法,不过怎么在即将到来的最新一年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呢?下面给同学们整理了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供大家参考! 一、积累与运用(共15分)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改正句中的错别字。(3分) 创新是世博会亘古不变的灵魂;推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与róng融合是世博会一如即往的使命。 亘 róng 改为 2.按要求填空。(6分) ①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中的“三人行, ”,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中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 ②古诗给我们以启迪。刘禹锡“沉舟侧畔千帆过, ”让我们坚信光明就在前方;陆游“ ,柳暗花明又一村”向我们揭示人生虽然波澜曲折,但要乐观自信;龚自珍“ , ”让我们明白人应该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③《天净沙 秋思》中表明游子漂泊在外思乡悲情、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 。 3.模仿下面的诗句再写一个句子。(2分)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 。 4.《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 、 问题。(2分) 5.2010年5月4日,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复济宁市承办2014年山东省第二十三届运动会。同时,市政府承诺:将举全市之力,集全民之智,倾全部热情,把二十三届省运会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最成功的运动会。为宣传好本次省运会,请你为下面这条宣传标语的上联拟写下联。(2分) 上联:手拉手当好东道主 下联: 得分 评卷人 二、古诗文阅读(共15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回答6—9题。 (一) 绝句两首(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6.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二)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母曰:“为相三年不食乎?治官如此,非吾所欲也。孝子之事亲也,尽力至诚,不义之物,不入于馆②。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子其去之。”田子愧惭走出,造朝还金,退请就狱。王贤其母,说其义,即舍田子罪,令复为相,以金赐其母。《诗》③曰:“宜尔子孙承承兮。”言贤母使子贤也。 【注释】①镒:二十两。 ②馆:这里指家。 ③《诗》:这里指《诗经》。 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行: ②田子为相,三年归休 归休: 8.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宜尔子孙承承兮。 9.[甲][乙]两文在为人处世方面各说明了什么道理?文中的“友人”和“田子”在性格方面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www.guaimaomi.com
得分 评卷人 三、现代文阅读(共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10-18题。 (一) 阅读的愉悦 李国文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 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 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
标签:中考语文模拟题,中考语文模拟题大全,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 - 中考语文 - 中考语文模拟题
上一篇: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练习
关键词:
|
最新《中考语文模拟题》
热门《中考语文模拟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