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青铜器[04-24 22:24:00]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初一历史教案 阅读:9241次
概要: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 甲骨文与青铜器,http://www.guaimaomi.com(2)课文从分封制的原因、主要内容和作用三个方面来介绍,说明分封制是通过血缘关系,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权利和承诺,把政权与族权紧密地结合起来,加强了周王室与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维护了周朝的统治,密切了与边地区的关系,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肯定了分封制的作用。 (3)讲分封制的另一个目的还是为了说明它向“郡县制”过渡,说明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是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春秋”“战国”中的社会变革。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争霸斗争是当时各国政治的主要内容。新兴势力不断取代原有的旧势力,是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中的主要趋势。 (2)争霸战争体现了各国的政治和军事特点,而且,各国都是通过变革实现富国强兵才取得胜利的。讲清改革与强国的关系,明白政治与军事的互动影响,对于理解和把握这一时代的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3)春秋的社会变革,主要讲“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一是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军制,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有争霸实力;二是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三是拥有山海渔盐之利,奠定了物质基础。齐桓公于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称霸中原。 (4)战国时期的争霸,首先应讲清背景,必须明确铁器与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原有集体强迫耕作方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也使个体农民从事农耕成为可能。这就是“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现象的反映,新的生产方式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出现的。在这里,教材避开了“井田制”是因为其太难,也说不清,也没有必要为此费笔墨。教材在商鞅变法的内容中也只说“承认土地私有;用法令形式来保护土地私有制”,而没有说“废井田,开阡陌”。这是必须把握的。 (5)商鞅变法成为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巨大推动力,也是最典型、最大的成功的一次变革。课文分析了变法的背景、内容和作用,由此说明变革中有进步,有成功,也有失败和反复,也说明社会就是在复杂的矛盾中不断前进的。全面了解变法过程就能全面展现社会变革的全貌。 5.孔子与百家争鸣都是重点内容,两者又有必然的因果联系。讲解孔子时主要围绕他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来讲,并说明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百家争鸣主要介绍了儒墨道法各派思想,新教材尤其点明了各派争论的焦点:例如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墨家以“兼爱”、儒家以礼、法家以法、道家以“无为而治”等主张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四)第二单元的教学方法建议 1.这一时期的很多故事或成语体现了变革的精神和过程,它又为学生了解当时社会情况提供了条件,应成为教学的切入点。 2.分封制与西周社会关系的问题是本单元较难理解的问题,可用“西周分封示意图”和“西周社会网络示意图”(教师教学用书第59页和62页)来帮助理解,由此理解社会等级与社会稳定的关系。 3.本单元的某些内容为教师的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如商鞅变法、孔子、百家争鸣。 4.本单元的教学既可以常规课进行讲述,也可采用探索课讲法。 【参考答案】 第9课 甲骨文与青铜器 主备人:马集中学陈延安 参与者:城关镇中学刘景元 【认定目标】(心中有目标,你就会走向成功!) 1.知道甲骨文和金文,了解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渊源关系。 2.学习司母戊鼎,了解中国古代青铜艺术的成就。 【自主学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页第一段回答以下问题: 2.下图是上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1)它的名称是什么?名称有何含义? 司母戊鼎; 司,是及私的意思;戊,此处指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司母戊”这三个字的含义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鼎。 注意:名称的含义让学生知道即可。 (2)说说这件青铜器的具体情况。 课本P47—48内容。最好给学生形象地解释一下数字的含义。 (3)商朝的青铜器有何特点? 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四羊方尊精巧,司母戊鼎宏大)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从众,让思考成为习惯!) 1.描画下面的甲骨文字,你能说说甲骨文与今天的汉字有什么渊源关系吗? 今天的汉字与甲骨文有着渊源关系。 2.观察青铜立人像,试着说出它的特点: P48教材小子内容。 【归纳整理】 1.什么是甲骨文?它主要出土在那里?它的发现有何价值? 基本上就是教材P46第一段大字。 2.列举青铜器的主要代表作。观察汉字“鼎”与司母戊鼎的形状。听老师讲司母戊鼎的传奇 四羊方尊、司母戊鼎、青铜立人像等 故事(做完题后)。 司母戊鼎历经劫难的传奇故事(组图) 司母戊大方鼎:中国商代晚期的青铜器。1939年于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墓出土。因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鼎大得可以做马槽,所以人们又叫它“马槽鼎”。 该鼎造型庄严雄伟。长方形腹,每面四边及足上部饰兽面纹。双耳,外侧饰双虎噬人首纹。四足中空。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 该鼎的化学成分为:铜84.77%,锡11.64%,铅2.79%,其他0.8%。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 司母戊大方鼎发现于日本鬼子铁蹄蹂躏下的1939年,当年发现、挖掘司母戊大方鼎的42名村民中的最后幸存者吴培文已于2006年去世。2005年司母戊大方鼎回到安阳“省亲”时,他向记者讲述了大鼎历经劫难的传奇故事。 发现———村民结伙儿在田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不小心挖出了“青铜大炉”。 官村是距河南安阳市区3公里的一个小村庄,这里先后发掘出了上千座墓葬,还有十几座王公大墓。吴培文老人住在武官村289号一个朴素的小院里,当年这座小院落前后通街,是他父亲留下的家产。 当年,安阳小屯一带发现大量甲骨文以后,前民国政府曾经组织过大规模的发掘。1937年之后,由于日本鬼子的侵占,发掘工作被迫停止了。鬼子一来,村民真是度日如年。人饿得没办法,只好结伙儿在田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模板大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历史辅导资料 - 初一历史教案
关键词:
|
最新《初一历史教案》
热门《初一历史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