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10-18 00:16:19]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 阅读:9669次
概要: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从内容上说,本诗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深幽、寂静,赞美的是佛境摆脱尘俗,怡悦无忧境界。B、尾联用钟磬音反衬静,亦深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所以此联最为人欣赏。C、本诗构思巧妙,以叙写事,以情布景,绘形绘声,写事写物超出象外,让人领略到景致之外的神髓。D、本诗造意工致,透过视觉的、听觉的、透视的、比衬的种种意象,使人如置身于它的时空之中,受到感官的、精神的感染,有难言之妙。(三)西 湖袁宏道从武林门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16、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突兀( ) 即棹( )小舟入湖已不觉目酣( )神醉 波纹如绫( )17、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即棹小舟入湖: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B、已不觉目酣神醉:喝醉酒C、觅阿宾旧住僧房:寻找D、余游西湖 人教版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http://www.guaimaomi.com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3分) (二)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4、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高林”指的是破山上高高的树林。 B、“曲径通幽”四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清幽的景色,常被后人借来题写山水景点。 C、“潭影空人心”的意思是“潭水十分清澈,倒影其中,觉得心中杂念被洗涤一空。” D、“万籁”泛指自然界的一切声音。 1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 A、从内容上说,本诗写了破山寺后禅院的深幽、寂静,赞美的是佛境摆脱尘俗,怡悦无忧境界。 B、尾联用钟磬音反衬静,亦深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妙,所以此联最为人欣赏。 C、本诗构思巧妙,以叙写事,以情布景,绘形绘声,写事写物超出象外,让人领略到景致之外的神髓。 D、本诗造意工致,透过视觉的、听觉的、透视的、比衬的种种意象,使人如置身于它的时空之中,受到感官的、精神的感染,有难言之妙。 (三)西 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向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年二月十四日也。 晚同子公渡净寺,觅阿宾旧住僧房。取道由六桥、岳坟、石径塘而归。草草领略,未及遍赏。次早得陶石篑帖子。至十九日,石篑兄弟同学佛人王静虚至,湖山好友,一时凑集矣。 16、给加点的字注音。(4分) 突兀( ) 即棹( )小舟入湖 已不觉目酣( )神醉 波纹如绫( ) 17、加点的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 A、即棹小舟入湖:名词船桨,这里作动词,划桨 B、已不觉目酣神醉:喝醉酒 C、觅阿宾旧住僧房:寻找 D、余游西湖始此:开始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茶毕,即棹小舟入湖。 (2)已不觉目酣神醉。 19、文中游西湖的路线是怎样的?(2分) 20、按下面的意思,分别写出相关的文句。(2分) (1)作者描写西湖全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写初见西湖美景时心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用现代汉语描绘下列景色。(4分) 山色如娥,花光如颜,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 (四)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折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④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⑥,粹冷柔滑,若俗士⑦,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⑧。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⑥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 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⑦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22、下面对词语分析不妥的一项是(2分)(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义词。 B、“导和纳粹”,是指引导人心平气和地接纳最精美的东西。 C、“床下”“枕上”在这儿是比喻义,指随处、自由的意思。 D、“可胜言哉”中“胜”是壮大的意思,这儿有名传千里之意。 23、对下面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点。 B、“物无遁形”——物体的形态全都显露了出来。 C、“潜利阴益”——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好处。 D、“佳境殚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达到极点。 24、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标签:初二语文同步练习,初二语文同步练习大全,初中语文学习方法总结,初中学习网 - 初二学习辅导 - 初二语文辅导资料 - 初二语文同步练习
上一篇:八年级语文上第一单元测试题
关键词:
|
最新《初二语文同步练习》
热门《初二语文同步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