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教案:必修化学能与电能[04-24 22:24:31]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高一化学教案 阅读:9538次
概要: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3.情感态度 高一化学教案:必修化学能与电能,http://www.guaimaomi.com【摘要】鉴于大家对www.guaimaomi.com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化学教案:必修化学能与电能”,供大家参考! 本文题目:高一化学教案:必修化学能与电能 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教材分析 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源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三.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及应用。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四.教学难点: 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五.教学主线:(第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 【引导】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同时了解了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而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二次能源,化学能在什么条件下能转化为电能,又是如何转化,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过渡】通过图2-7,我们可以了解到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中,火电仍居榜首。结合图2-8燃煤发电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回答】化学能 热能 机械能 电能 【提问】上述能量转化过程有何弊端? 【小结】环境污染,转化步骤多、损失大。 【提问】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必须要选择合适类型的化学反应。电流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引起的,在前面学过的哪种反应类型有电子的转移?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过渡】要想使氧化还原反应释放的能量不通过热能直接转变为电能,就要设计一种装置,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别在两个不同的区域进行,并使其间的电子转移,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电流。 【学生活动】分组实验(实验2-4改进)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 ①将铜片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表面有何变化。 Cu和稀硫酸能反应吗? ②将锌片与铜片并排插入稀硫酸中,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 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 ③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次观察铜片、锌片表面有何变化。 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铜片表面的气泡可能是什么? ②该气体是如何产生的? ③电子从何而来,如何流动? ④该过程有电流产生吗?如何证明? ④在铜片和锌片之间连接电流表(或小灯泡) 以下问题依次展开: ①这个过程实现了哪些能量之间的转化?(引出原电池的概念) ②如何判断该原电池的正负极? ③如何用式子表示正负极表面的变化过程? ④在内电路中,溶液离子的流动方向如何? 实验改进:学生分组实验可以改成“小试管+锌粒+铜棒+稀硫酸”原电池,现象更明显,而且能明显观察到铜片表面产生气泡速率的变快。 【过渡】原电池的发明实现了化学能和电能的直接转化,怎么判断一个类似的装置能否组成原电池?(能否有电流产生或使用电器能够运行) 【学生活动】P41“科学探究”,学生自行从给定的用品中选择组成原电池,画出电池装置示意图。根据小组画出的示意图进行实验,讨论哪些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使学生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探究原电池的组成条件) 实验用品:锌片、铜片、铁片、石墨电极各两套,导线、金属夹、灵敏电流表、果汁、酒精、250mL烧杯。 【讲解】根据学生实验结果Cu-Zn、Cu-Fe、Cu-C、Cu-Cu、Zn-Fe、Zn-C、Zn-Zn、Fe-C、Fe-Fe、C-C等可能组合进行分析,得出可形成原电池的装置。 【思考与交流】通过以上实验,原电池应由哪几部分构成,各起什么作用?构成一个原电池需要哪些条件? 【小结】原电池应由有两种活动性不同的金属(或一种是非金属导体)作电极;电解质溶液作反应介质,提供离子移动;导线,使两极相连形成闭合电路。 【课外作业】 1.制作水果电池,并画出水果电池的构造示意图,下节课作交流展示。 2.从课本、商场、网上等了解化学电源的发展,了解干电池、充电电池、燃料电池的组成、工作原理,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下载相关图片、录像、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以备下节课交流。
标签:高一化学教案,高一化学教案模板,高中化学学习方法总结,高中学习网 - 高一学习辅导 - 高一化学辅导资料 - 高一化学教案
上一篇:高一化学教案:简单有机物的合成
关键词:
|
最新《高一化学教案》
热门《高一化学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