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月考历史试卷整理[10-18 00:06:57]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高三历史试题 阅读:9977次
概要: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A.诸侯王的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D.周王室完全失去约束诸侯的权利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从治国理念来看,此材料选自A.《道德经》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3.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移转”应是指政治中心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 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 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4、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5.儒家“尊王”、“忠君”及&ldquo 高三月考历史试卷整理,http://www.guaimaomi.com本文导航1、首页2、非选择题【摘要】大量的做题是复习阶段必不可少的,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三月考历史试卷,供大家参考,希望大家在www.guaimaomi.com学习愉快。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史记•楚世家》记载:(楚庄王)八年,伐陆浑戎(在洛阳西南),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折掉戟的钩尖),足以为九鼎。”王孙满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王乃归。上述材料所体现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诸侯王的势力已超过周王室 B.兼并战争使分封制遭破坏 C.诸侯王公开挑战周王室的权威 D.周王室完全失去约束诸侯的权利 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从治国理念来看,此材料选自 A.《道德经》 B.《孟子》 C.《韩非子》 D.《墨子》 3.史学家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转移。”此处“都邑之移转”应是指政治中心 A.自东方而移至西方 B.自西方而移至东方 C.自南方而移至北方 D.自北方而移至南方 4、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5.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 件地服从 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权力过 大破坏天下安宁的教训。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 6. "凡厥衣冠(冠族华胄),莫非二品;自此以还,遂成卑庶"(《宋书?恩幸传序》)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 A.是汉朝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 B.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C.门第出身决定官品大小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7.《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 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8.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原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 ①②③ B.①②④ C. ②③④ D.①③④ 9.下列语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是 ①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而影正 ②民者,国之本也,财用所出,安危所系 ③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④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在中国古代汉语中,孟、仲、季分别指代第一、第二、第三,那么仲夏指的是阴历 A.五月 B.六月 C.七月 D.八月 11.1854年,英国外交大臣致函英国驻华公使说:“为了适应外商对农业产品已增加的需要,……新的贸易市场尚待进行。”1856年,法国外长指令法国驻华代办,强调“商业关系的推广”,并说“这是一个关系至高无上权益的问题。”以上材料表明 A.英法在策划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B.英法希望派驻大使,加强与中国的往来 C.英法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D.英国决定用战争来扩大在华利益 12. 1876年葛元煦《游沪杂记》言:"向称天下繁华有四大镇,曰朱仙,曰佛山,曰汉口,曰景德,自香港兴而四镇逊焉,自上海兴而香港又逊焉""香港兴""上海兴"都是因为签订了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13.美国公使承认:“我们的国旗曾经用来庇护在中国的所有流氓。”外国政府能在近代历史上“庇护”在华的外国“流氓”所依据的是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协定关税权 D.永久居住权 14. 国学大师章太炎做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 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两人的历史评价不同,是着眼于 A、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B、民族上,洪排满革命,曾为满效力 C、性别上,洪主张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D、学术上,洪破除旧迷信,曾尊孔扬孟 15.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乃袁氏推翻民国,以一姓之尊而奴视五族,此所以认 为公敌,义不反顾。今是非已大白于天下之人心,自宜猛厉进行,无遗一日纵故之患,国贼即去,民国始可图安……”这一檄文旨在 A.反对袁世凯刺杀宋教仁 B.要求袁世凯取消帝制 C.彻底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D.反对袁世凯解散国会 16.鲁迅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 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 我偏穿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 蝇;他们健康,我偏生病……"他描述的现象出现在
标签:高三历史试题,高三历史试题及答案,高三历史复习方法,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历史复习 - 高三历史试题
上一篇:高三历史期中考练习试卷
关键词:
|
最新《高三历史试题》
热门《高三历史试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