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教案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教案[04-24 22:24:31]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高三历史教案 阅读:9635次
概要: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解析】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工业近化、科技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在历年高考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从各种角度以多种题型进行了检测。20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从以前的考纲仅列标题"洋务运动"细化为三个小点,说明2008年及其以后的历史高考对本节知识还会多出题、出新题。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应说细对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具体掌握其推动力量、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对"洋务运动的效果"要辩证地看待并重点分析其破产原因。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解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但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专题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要在复习高度关注对本节问题的准确化和系统化掌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应主要针对兴起原因和早期着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复习;对"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应注意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及这些特点的根源和影响。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解析】《马关条约》及其影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高三历史教案 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教案,http://www.guaimaomi.com【单元特征】 总体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形成。 政治特征:清政府对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得到了初步发展壮大,进行了资产阶级改革的探索。 经济特征: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入侵、洋务运动兴起和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国经济完全沦为世界资本 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商品市场和资本输出场所。 思想特征: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地主阶级洋务思想,再到学习西方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中国思想界完成了"向西方学习"器物阶段向制度阶段的转变。 【考点清单】 1.洋务运动(提法变得更细致):(1)洋务派与顽固派;(2)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3)洋务运动的效果。 【解析】洋务运动,作为中国工业近化、科技近代化、国防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的开端,在历年高考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历年高考从各种角度以多种题型进行了检测。2008年全国文综高考历史考纲从以前的考纲仅列标题"洋务运动"细化为三个小点,说明2008年及其以后的历史高考对本节知识还会多出题、出新题。对"洋务派与顽固派"应说细对比他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具体掌握其推动力量、整体思想和主要内容;对"洋务运动的效果"要辩证地看待并重点分析其破产原因。 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1)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2)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解析】本节内容在高考中相对较冷。但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这一重要专题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因此,要在复习高度关注对本节问题的准确化和系统化掌握。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应主要针对兴起原因和早期着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进行复习;对"早期的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应注意掌握他们各自的特点及这些特点的根源和影响。 3.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的背景;(2)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3)《马关条约》及其影响;(4)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解析】《马关条约》及其影响,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和热点;战争爆发的背景、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战争爆发的背景"应分日本、欧美列强、朝鲜和清政府四个方面来掌握;对"战争的经过和李鸿章的避战求和政策"应对比英勇抵抗和妥协退让两种不同对敌态度;对"《马关条约》及其影响"应结合内容分析其影响,突出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这一基本结论;对"三国干涉还辽和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应重点分析列强在战前战后态度变化原因,突出台湾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斗争精神。 4.戊戌变法(提法变得更细致):(1)戊戌变法的背景;(2)康、梁的维新思想;(3)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4)百日维新;(5)戊戌政变;(6)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解析】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百日维新,是历年高考的重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戊戌变法的背景"应简要归纳民族、经济、阶级、思想等因素;对"康、梁的维新思想"应突出其中西结合特点,简要指出康梁的主要贡献和办学、办报、成立团体等多种行动方式;对"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应明确其内容和性质;对"百日维新"应注意《应诏统筹全局折》、保国会和戊戌新政的内容的内容与评价;对"戊戌政变"应简要分析政变原因和经过;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应突出其思想启蒙作用和对改造中国道路的探索。 5.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解析】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历年高考的相对冷点。对"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应重点分析原因、口号和清政府对义和团策略的变化;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应突出其殖民统治机构与暴行;对"《辛丑条约》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应结合条约内容分析危害,突出半殖半封社会完全形成这一基本结论。 【知识梳理】 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4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时期,这一过程既有民族危机的加深,半殖民地化的沉沦;也有自然经济加快解体,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初步发展的上升。(其中上册二章一节、二章四节、二章六节不作考试要求)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抗争: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和1900年-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部分爱国官兵和中国人民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抗争。但腐朽、妥协的清政府先后签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秩序最终确立。 一.甲午中日战争 www.guaimaomi.com
(一)战争爆发的背景 1.必然性: (1)日本:为发展资本主义,急需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残余、市场、政策) (2)列强:对日本侵略中国采取不干涉政策(默许或纵容)。 (口诀:美望助手英牵俄,德法夺权俄未绪) (3)中国:清政府腐朽妥协,寄希望于列强"调停",不认真备战。 2.偶然性: 朝鲜:东学党起义。(清军应邀派兵,日军不请自来)这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3.爆发标志:1894年7月,朝鲜丰岛海战。 (二)战争经过和避战求和政策 1.避战求和政策: (1)中国领导阶层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 (慈禧怕冲击万寿庆典,怕削弱其统治地位;李鸿章要保住官场资本-北洋海军和淮军) (2)帝、后两派分裂,清政府内部不团结。(同治1861-1875;光绪1875-1908) 2.战争经过: (1)第一阶段:1894年7月-1894年9月 ①平壤战役:"先定守局,再图进取";左宝贵英勇牺牲;叶志超弃城逃走。 ②黄海战役:北洋舰队护送援军后返航;邓世昌、林永升与舰同沉;北洋舰队主力尚存;李鸿章不许巡海迎敌;日军取得黄海制海权。
标签:高三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模板,高三历史复习方法,高中学习网 - 高三学习辅导 - 高三历史复习 - 高三历史教案
关键词:
|
最新《高三历史教案》
热门《高三历史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