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04-24 22:26:45]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阅读:9183次
概要: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 李镇西《山中访友》课堂实录,http://www.guaimaomi.com《山中访友》课堂实录 执教者:李镇西 (2005年10月15日下午,湖北省宜都市宜都剧场会场上座无虚席。利用上课前的几分钟,李老师再次和宜都市外国语学校七年级学生专心致志的看课文。)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地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地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象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的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标签:高一语文教学反思,高一语文教学反思大全,高中语文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 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关键词:
|
最新《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热门《高一语文教学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