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出文言文真滋味——《桃花源记》教学新探[04-24 22:26:45]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课改探究 阅读:9913次
概要:第二课时探究文意。这种教学模式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割裂文本讲词义既不利于文词的正确理解,也使学生陷于枯燥的词语讲解,失去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丝毫体会不到古文的美感,品不出古文的真滋味。笔者在《桃花源记》教学中,把词语的理解及文本的翻译放在预习及复习检测中,在课堂教学中尝试把现代文教学中的“以主干性问题串联全文”的教学设计运用于文言文,把文言词语的理解贯穿于文本的理解中,既使文言词语的理解不脱离文本,也使学生在语境中兴趣盎然的投入学习之中,象欣赏现代文一样品味古文,品出其中真滋味。师:同学们,课文预习过了吗?请一位同学用自己的话叙述这个故事。(生叙述故事 略)师:有一个成语就来源于这个故事,同学们知道吗?是什么?生:“世外桃源”。师:“世外桃源”,大家知道它的意思吗?生齐:不受干扰的美好境地或与世隔绝的美好境地。师:对,同学们做过了预习,你们认为桃花源“美好”在哪?生:我认为那里环境的优美,文中写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师:“交通”是运输吗?生:不是,这是古今异义。古义是交错相通的意思。今义是交通运输及邮电事业的总称。师:同学们在预习中是否注意到其它古今异义词语呢?生:除课后第四大题以外,我还整理了“绝境”、“如此”、“鲜美”。师:真不错,同学们对这几个词的古今义有疑问吗?没有的话我们继续。生:认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那种快乐最美。 老人们颐养天年,孩子们快乐地玩耍,不用做作业!师:他们的快乐是不用做作业吗?那是你们的快乐吧!(生笑)生:不用躲避战乱 品出文言文真滋味——《桃花源记》教学新探,http://www.guaimaomi.com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自我发展的主宰,教育教学的本质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着一切,学生只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状况,在语文的文言文教学中更加明显。课堂上,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翻译,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下。教师的阅读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学生缺少自己感知课文的实践活动。本应是学习主体的学生,成了知识的“接受器”,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遭到了极大的遏制。 生:邻居们也都拿来好吃的,好酒来到这户人家,大家围在一起,并邀请渔人到自己家去。 师:同学们都非常有想象力,我们是不是可以概括一下,桃花源美在哪? 生:环境美,人快乐,情真挚。 生:我的概括是景美、人乐、情诚。 师:这么美的社会,在当时存在吗? 生:不存在,文章中说“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不复得路”既然“处处志之”怎么会找不到呢? 师:“向”怎么理解? 生:“先前”的意思。 生:我也认为不存在,第一段有:“缘溪行”就是“顺着溪流走”就能遇见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既然这样,理应找到,找不到就有可能是虚构的。 生:“渔人不顾村人嘱咐,告诉太守”,我认为也是因为外面的世界与桃花源有很大的不同。 师:文中虽未明确说出当时的社会背景,但文中却隐晦地告诉了我们,同学们发现了吗? 生:我认为前面那位同学说的,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桃花源里是和乐的,外面应该是战乱不止的。 生:他们“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又“皆叹惋”,叹惋是感叹惋惜的意思,桃花源人先祖为避秦时乱,来到桃花源,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现在听了渔人的话叹惋,可看出外面和他们先祖时社会一样,都是动荡战乱的。
标签:课改探究,新课改论文大全,教育范文 - 课改探究
关键词:
|
最新《课改探究》
热门《课改探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