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课堂中学生“已知”现象的反思[04-24 22:26:45]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片段赏析 阅读:9385次
概要: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小组交流)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也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量。 师: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评析:虽然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多数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原先设计时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已知的思辨,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因为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而且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对现成结论养成质疑的习惯,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片断二:教学“文具店”(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的乘法)师:今天,我们先来解决“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谁能列算式? 生:02×4。(教师板书) 师:02×4等于多少呢? 生:0.8。(教师板书:02×4=08) 师:大家是怎么算的? 生:二四得八,所以等于08。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我是先用2乘4等于8,再看0.2是一位小数,所以答案是0.8。师:用这样的方法计算行不行?0.8到底对不对?大家能用其他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验证后交流反馈) 生:我是用加法来验证的,因为0.2+0.2+0.2+0.2:0.8,所以0.2×4:0.8。生4:0.2元=2角,2×4=8(角),即等于0.8元。 生:我用画格子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也等于0.8。 师:同学们在验证时,有的把它转化为加法来计算;有的把小数先转换成整数,计算后再转换为小数;还有的同学 对课堂中学生“已知”现象的反思,http://www.guaimaomi.com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以设问的形式把学生引入探究活动。当教师提出问题时,往往有一些学生会大声地喊“我知道,我知道”。这时,教师如果处理不当,会出现尴尬的场面,甚至会打击这些学生的积极性。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处理呢? 片断一:教学“三角形内角和” 师:今天,我们来探讨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是180度。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听说的。 生:爸爸告诉我的。 师:很多同学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有没有同学亲自去验证过呢? 生:没有。 师:那现在大家想动手验证吗? 生:想! 师:不错,我们遇事要多问个为什么,多动手去验证一些现成的答案。现在大家讨论一下,可以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小组交流) 生:用量角器量一量,再加起来就可以了。 生:也可以把三个角拼在一起量。 师:下面,就请大家动手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不是180度。 [评析:虽然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但多数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面对这一现象,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把原先设计时对未知的探索变为对已知的思辨,巧妙地引导学生进入探究活动。因为经历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的认识,而且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及对现成结论养成质疑的习惯,更好地实现三维目标。] 片断二:教学“文具店”(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的乘法) 师:今天,我们先来解决“买4块橡皮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谁能列算式? 生:02×4。(教师板书) 师:02×4等于多少呢? 生:0.8。(教师板书:02×4=08) 师:大家是怎么算的? 生:二四得八,所以等于08。 师:还有其他办法吗? 生:我是先用2乘4等于8,再看0.2是一位小数,所以答案是0.8。 师:用这样的方法计算行不行?0.8到底对不对?大家能用其他的办法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验证后交流反馈) 生:我是用加法来验证的,因为0.2+0.2+0.2+0.2:0.8,所以0.2×4:0.8。 生4:0.2元=2角,2×4=8(角),即等于0.8元。 生:我用画格子的方法进行验证,结果也等于0.8。 师:同学们在验证时,有的把它转化为加法来计算;有的把小数先转换成整数,计算后再转换为小数;还有的同学用画格子的方法,都说明了0.2×4=0.8是正确的,这也说明了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接着出示:0.8×3,1.2×4,0.43×2。 (学生计算后再观察交流,概括出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评析:原本教师是打算先让学生尝试计算0.2×4,然后通过交流,体验算法的多样化。由于0.2×4的数据小,对它的计算学生凭借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就能脱口而出.所以他们不愿意再去寻找不同的计算方法了,特别是计算上比较烦琐的方法。教师以“用这样的方法计算行不行?0.8到底对不对?大家能用其他方法来验证一下吗”等问题,把学生引入到验证的活动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体验了算法多样化,加深了对小数乘法意义的理解,体会了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而且渗透了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指导,一举多得。] 反思 学生通过电视、网络、社会实践等各种渠道获得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对于教材中的许多知识,学生在学习之前都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甚至已经知道了正确的结论。这些知识,是不是就不需要再学了?或者不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了呢?我们的教学该如何引领学生达成落实双基与发展能力的双重效果? 一、知道并不等于理解 在课堂中,学生似乎知道的很多,没等教师的问题问完,他们已经知道答案了。但学生是不是真正理解了,这是我们教师要切实把握的问题。如果学生真正理解了.教师就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如果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肤浅的、表面的,教师可以顺其思路引导验证。这样,既能很自然地引入到探究环节中,又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标签:片段赏析,小学数学教学大全,小学数学辅导,小学数学教学 - 片段赏析
上一篇:对比,使思维走向深刻
关键词:
|
最新《片段赏析》
热门《片段赏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