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10-18 00:19:18]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初一历史教案 阅读:9539次
概要: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德育目标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教学重点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3.昭君出塞。教学难点正确理解民族关系。教学方法1.诗词导入法。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2.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3.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4.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5.讲述法。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具准备1.昭君墓图片、《昭君怨》磁带。2.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投影仪。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插图昭君墓(或者让学生看昭君墓图片)。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昭君墓的主人和昭君出塞里的主人是一个人。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变,所以又叫“青冢”。墓前树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的内容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http://www.guaimaomi.com以下是www.guaimaomi.com为您推荐的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昭君出塞。 2.掌握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条件。 3.掌握昭君出塞的背景和意义。 4.初步掌握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匈奴族在中间起到的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历史作用,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习西汉汉武帝前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 3.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对古诗词的运用,培养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历史、感知历史的能力。 德育目标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原地区与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并不平衡,但中华文明具有非常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各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但统一、和睦、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趋势。西汉封建经济繁荣,国家统一强盛,与各族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3.昭君出塞。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民族关系。 教学方法 1.诗词导入法。关于描写王昭君出塞的古诗词很多,可以用诗词导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2.讲解法。对于匈奴生活的习性,匈奴族的演变这些学生不太熟悉的内容,要以教师讲述为主。 3.分析法。对于匈奴与汉的和战,如何给予一个恰如其分的评价,怎么样正确看待,都可用此法。 4.比较分析法。对于汉初和汉中期对待匈奴的不同政策,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分析。 5.讲述法。对于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的过程,教师可用讲述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具准备 1.昭君墓图片、《昭君怨》磁带。 2.西汉和匈奴战争示意图、投影仪。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例示一] 同学们先看课本上的插图昭君墓(或者让学生看昭君墓图片)。我们知道历史上有昭君出塞的故事。这个昭君墓的主人和昭君出塞里的主人是一个人。昭君墓位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10公里处,墓上草色青青,四季不变,所以又叫“青冢”。墓前树立着董必武《谒昭君墓》的诗碑,诗的内容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词客名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前两句高度赞扬了王昭君促进汉族和匈奴族友好相处的历史贡献。这里的胡,指匈奴。匈奴是怎样兴起的?兴起后与汉关系怎样?昭君出塞是怎么回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会解决这些问题的。 [导入语例示二] 同学们,我们在讲新课前,先来看一首诗:“周阁堪垂也,明妃冠汉宫。一生连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霍卫同。人皆悲远嫁,我独羡遭逢。纵使承恩宠,怎能保始终。至今青冢在,绝胜赋秋风。”这首诗是清朝道光年间一个叫彦德的诗人写的,诗中对王昭君充满了羡慕之情。那么,王昭君是什么人?历史上广为流传的王昭君出塞的故事又是怎么回事?诗中提到的霍、卫又是什么意思?我们通过本课的学习,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 [导入语例示三] 同学们,在梁朝吴均的《西京杂记》里,讲了一个故事。其梗概为汉元帝后宫有许多美女,元帝常常难以选择。后来汉元帝让宫廷一个画师叫毛延寿的为每一个美女画像,以便按图索骥召见。许多宫人为了见上皇帝一面,向毛延寿行贿,希望毛延寿笔下添花。一个叫王昭君的宫人自恃貌美,不肯向毛延寿行贿。因此被画得丑陋不堪。自然,王昭君也不得元帝召见。后匈奴派人到汉朝求亲,元帝决定王昭君出塞。在王昭君出宫前,元帝才见到了真正的王昭君,追悔莫及,一气之下杀了毛延寿。后来,毛延寿被看作是心地邪恶奸侫之徒。后来,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以此为题编成戏剧《汉宫秋》。那么,昭君出塞的真实情景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来看待这个历史事件,它在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史及现代民族关系中占的地位如何?学完这一课后,我想会对你有所启发的。 [导入语例示四] 同学们,我们先听一首乐曲(教师放《昭君怨》)(过程略)同学们刚才听到的是古典名曲《昭君怨》,这首曲子表现的是汉代宫女王昭君和亲的心情。昭君出塞以后,山高水远,南望故土方向,心情忧郁哀伤。曲子分为“辞汉”“跨鞍”“望乡”“奔云”“入林”等段落。描写王昭君被迫入宫,又被迫远嫁,后化为飞鸟,奔向云中的悲惨遭遇。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怎样评价昭君出塞?在学完本课后,我们会受到启发的。 [板书]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1.匈奴的兴起 [教师讲解]匈奴是我国北方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商代时称鬼方,西周时称 狁(xiàn yùn),战国时称匈奴(或胡)。长期以来,他们活动于南达阴山,北至贝加尔湖之间(可以用地图配合),以畜牧业为主,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匈奴人的习俗和中原地区不同,从小孩开始就骑羊,射鸟、鼠,成人后以骑射为长技。父亲死了,异母子可以娶其母,兄死,弟弟可以娶其妻。以畜肉为食,以畜皮为衣。春秋时期,匈奴开始使用铜器,到战国中期,匈奴逐步强盛起来,并不断向南扩张。当时的秦、赵、燕三国都曾筑长城抵御。大约在秦灭六国之际,头曼统一了匈奴各部,建立了国家,自称单于。头曼建国后,多次南侵,掠夺财富和牲畜。并占据了河南地。当时,为消除匈奴对秦的威胁,秦朝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秦朝时对匈奴采取了什么政策? [学生回答]秦朝建立后,为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北边匈奴的进扰,采取了积极防御的策略。他命蒙恬大举反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并把内地民众移居到那里垦田戍边。后来又让蒙恬负责,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来阻挡匈奴的南下。 [教师讲解]秦二世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匈奴头曼单于被其子冒顿射杀,冒顿自立为“撑犁孤涂单于”(副板书),并开始实行世袭制度。势力迅速强大起来。打败了东胡、丁零、大月氏等少数民族,重新占领了河套地区,控制了中国北方、东北、西北的广大地区。拥有骑兵30万,兵强马壮。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标签:初一历史教案,初一历史教案模板大全,初中历史学习方法总结,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历史辅导资料 - 初一历史教案
上一篇:第6课 商鞅变法与社会革新
关键词:
|
最新《初一历史教案》
热门《初一历史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