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创新教学设计[10-18 00:21:40]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初一语文教案 阅读:9689次
概要:”吧。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学生简介作者,教者补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散文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三、先听录音,结合课文旁边的“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文后面的“圈点符号”,运用“圈点读书”法,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惊诧(chà)踞(jù)薄(bó)阴绺(liǔ)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1.提问: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绿”,处处可见,这里的“绿”不是泛说而是专指什么?明确:梅雨潭的绿。提问: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梅雨潭的本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明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www.guaimaomi.com 提问:瀑布潭由哪两部分构成?明确:瀑布、水潭提问:课文哪些部分写瀑布,哪些部分写水潭?明确: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水潭。2.阅 《绿》创新教学设计,http://www.guaimaomi.com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梳理文章的结构,反复阅读,初步感受文章语言美。 过程与方法: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初步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梳理文章的结构,弄清作者行文思路。 2.学会用圈点法读书,养成读书动笔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对朱自清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以前我们学过他的散文名篇《春》、《背影》,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朱自清先生在1924年秋天写就的散文《绿》,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 二、板书课题, 简介作者 学生简介作者,教者补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扬州。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散文名篇有《绿》、《春》、《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 三、先听录音,结合课文旁边的“读书动笔示例”,结合课文后面的“圈点符号”,运用“圈点读书”法,初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惊诧(chà)踞(jù)薄(bó)阴绺(liǔ) 倏(shū)尘滓(zǐ)皱缬(xié)什刹(shí chà) 明眸(móu)善睐(lài)挹(yì)掬(jū) 四、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提问:课文题目仅一个“绿”字,简明、醒目。“绿”,处处可见,这里的“绿”不是泛说而是专指什么? 明确:梅雨潭的绿。 提问:绿,离不开梅雨潭,当然要写梅雨潭的景观了,梅雨潭的本质是什么?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明确: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 www.guaimaomi.com
提问:瀑布潭由哪两部分构成? 明确:瀑布、水潭 提问:课文哪些部分写瀑布,哪些部分写水潭? 明确:第二自然段主要写的是瀑布,第3自然段主要写的是水潭。 2.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作者是从那些方面写瀑布的? 明确:位置声响形、色 位置——梅雨瀑在仙岩三瀑布中居“最低”处 声响——“花花花花”(刚到山边便听得见)。 形、色——“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 提问:除此之外,作者还写了什么? 明确:还写了当时的季节天气,显得十分自然。 提问:从文中找出再次写瀑布的语句,指出其与第一次写瀑布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作用。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微雨似的纷纷落下) 明确:由宏观写瀑流转入细腻描绘飞溅的水花。 ——于结构上看,是描写的推进。 ——于内容上看,交代了梅雨潭的名称由来。 ——于技法上看,自然插入作者的评议感触,景中见情,用笔散淡,散文的特色轻巧巧地表现出来了。 3.学生在集体朗读课文第三段的基础上回答下列问题。 提问:这一段作者主要写的是哪些内容? 明确:这里显然是写瀑流下的“潭水”了——全文开始出现“绿”。作者在这段文字中句句不离梅雨潭的绿,越写越迷人,越写越富于情致。作者着意写梅雨潭醉人的“绿”了。 4.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析首尾两段在谋篇布局上的作用。 明确:第四自然段,与首段紧密呼应,用字几近一致,仅仅多出“不禁”二字,既是感情的必然发展,也是行文水到渠成的归宿,极稳重地收束了全篇,把奔放的感情“蓄”在“惊诧”二字中,交由读者品味、想象。
标签:初一语文教案,初一语文教案大全,初中学习方法,初中学习网 - 初一学习辅导 - 初一语文辅导资料 - 初一语文教案
上一篇:《懒惰的智慧》教案8
关键词:
|
最新《初一语文教案》
热门《初一语文教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