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的认识获奖教学设计——此设计为温州市优质课评比第二名的教学设计[04-24 22:23:04] 来源:http://www.guaimaomi.com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阅读:9557次
概要::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讨论,能按角的特点或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情感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交流的重要性。教学设想:把课上得简约而不简单,在简约中蕴涵着深刻,在扎实,平实,朴实,真实的课堂中上出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的,常态的课,是我一向的追求。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1. 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数学、学习数学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根据这一"再创造"学习理论,设计力争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通过拉一拉、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分一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对原有的生活经验加以数学化,把原有的知识用于新的情景,"创造"新的知识。如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三角形,再通过辨别、比较"这些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叫它三角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将"常识"提炼为"数学定义"--" 由三条线 三角形的认识获奖教学设计——此设计为温州市优质课评比第二名的教学设计,http://www.guaimaomi.com个人简介 白锡燕,女,1990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XX市学科指导组成员,现任教于XX市XX镇中心小学。2005年被评为XX市山区海岛骨干教师,2006年被评为首届温州市学科骨干教师,2007年获XX市农村小学数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有数篇论文分别获得XX市一、二、三等奖,一篇教学设计获温州市三等奖,多次在学区、市级开课。 教学设计 三角形的认识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80-8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了解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及一般三角形的特征。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讨论,能按角的特点或边的特点对三角形进行分类。 情感目标:通过数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数学学习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设想: 把课上得简约而不简单,在简约中蕴涵着深刻,在扎实,平实,朴实,真实的课堂中上出有意义的,有效率的,有生成的,常态的课,是我一向的追求。本节课的设计,我力求体现以下几个理念: 1. 在数学活动中"创造"数学、学习数学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把数学学习看作一种活动,他反复强调:"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如果学习者不进行再创造,他对学习的内容就难以真正理解,更谈不上灵活应用了。"根据这一"再创造"学习理论,设计力争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通过拉一拉、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分一分等操作活动,让学生对原有的生活经验加以数学化,把原有的知识用于新的情景,"创造"新的知识。如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三角形,再通过辨别、比较"这些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都不一样,为什么都叫它三角形?"。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抽象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将"常识"提炼为"数学定义"--" 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拉一拉四边形和三角形,在"手感"的比较中获得了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等认识,意在把教师的"教数学"变成学生创造性地"学数学";把"现成"的数学变成"活动的"、学生自己重新构建的数学;把学生的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充分发挥和锻炼提高。 2. 让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交互作用、共同发展 本课内容在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教学时,我把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的分类这两项内容整合在同一节课中,在掌握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按角和边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弄清三角形这个概念的外延。分类是一种重要的逻辑方法,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概念所包含的范围。分类要有标准,如按内角的大小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锐角三角形这三类。 课堂上,教师在信封里向学生提供了各种三角形,让学生根据角的特点或边的长短来分一分,这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三角形表象;"分类"必须依据一定的标准,依从一定的规则,这实际上也是以三角形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的一次逻辑训练。分毕后,提问"你把所有的三角形都分完了吗?"就是要让学生掌握分类必须不遗漏、不重复的科学方法。 此外,课堂还注意了非逻辑思维和学习情趣的培养,如让学生通过画画、猜想、游戏、欣赏等途径,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3、 构建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材料。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课堂中,让学生自己参与三角形材料的构建初步形成表象,并对自己"创造"出来的材料进行分类研究。这样,不仅使学生在生成学习材料的过程中积蓄更多三角形的表象,同时也使学习材料更富有现实意义。再如利用简简单单的三脚架这一生活元素,抽象出等腰三角形这一数学元素。利用生动的课件,将等腰三角形的底不断缩短或拉长,让学生在感受到不同三角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的同时,渗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高潮,为以后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 还给学生自主的学习权利 按照《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数学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过程。因此本堂课紧紧围绕学生提出的"内需"问题展开教学,使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成为构建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发展新思想的过程。教学实施时,就以学生的"内需"问题为切入口,来激发学生参与的激情。为了研究三角形,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把自己心目中的三角形创造出来并进行探索、分析与交流,初步认识三角形,逐步形成概念。在课堂中我尽量创设一些较大思维空间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每个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如:你能根据角的特点或边的特点来给三角形分分类吗?从等腰三角形底边的变化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情境地创设都真实地引导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经历体验的过程,获得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教学预设: 一、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1、确定研究内容并揭示课题。 2、例举生活中的三角形。 3、提出问题。 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来研究三角形。你想研究三角形的什么?或者说关于三角形还你想知道什么? 预设: (1)什么叫三角形? (2)三角形有什么用?(验证:引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3)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二、三角形的特征和概念 1、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三角形到底有哪些特征?我们能不能通过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的方法把自己心目中的三角形先给创造出来? (1)动手操作 (2)展示作品 (3)研究共性:这些图形的形状、大小、颜色都不一样,但是我们都叫它三角形,这是为什么? 预设:它们都有三条边、有三个角、三个顶点,都是封闭图形等等。
标签: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大全,小学数学辅导,小学数学教学 -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关键词:
|
最新《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热门《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